“既然成立了骑行队,就要想个有灵魂的名字。”作为队长的余翔说。如果用四季来比喻万物生长,春天,适合开启新的爱好。
去年4月成都开通了绕城绿道。这是一条沿着成都绕城高速公路而修建的环城绿道,也是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,总共有100千米。沿途建有78个“一桥一景”景观桥梁,串联起了121个特色生态公园。如果绕着绿道骑行一圈,地图上刚好是个圆。听起来风景犹好,但当后期体力跟不上的时候,这些“风景桥”就成了体力消耗大户,多希望一马平川。当然,这是后话。
“他们总是说时间会改变事情,但事实上你得自己去改变它们。”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·沃霍尔如是说。
一段时间的病病殃殃后,锻炼话题又被我重新提上了日程。跑步这样剧烈的运动显然不太适合,自行车的出现、绿道的开通、队友的“扛旗”,让自行车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日常里。
本以为一辆普通的自行车,在上下班途中感受“宫崎骏的夏天”就已经满足了。谁知有组织的人总是有更强动力,在加入骑行队后,我们绕过城、环过湖、骑上山看日出,一起踏着快速回转的飞轮去感受大自然的风,去丈量我们所在的城市,去打卡那些散落在城镇的成都美食。
“戏精也对杠精也队”是我们的队名,经过不太严格的筛选,现有成员19名,我们有自己的队长、议事院、队服、队标以及各具特色的队员们。
骑行队长余老师,一名“60后”摄影师,中央电视台特聘航展摄影专家。第一次见他的人都以为他是“80后”潮人。留着一头微卷的深咖色头发,爱穿时尚卫衣,文艺青年的前辈,深度纪录片爱好者。一旦穿上骑行服,踏上锁踏,余老师就是一阵风,用他的话说,大概就是无关胜负,单纯想尽全力冲刺而已。经常对我说:“夏夏,我们匀速骑行30码就好。”但是骑着一会儿记录速度的码表就显示40,让我一度以为自己的记录器坏掉了。不过,我也见过好几次他忘记自己穿着锁鞋,脚还在踏板上锁着就停下车来,然后原地摔倒的样子。
骑行标杆乔木,绰号“大腿”,6个月时间骑行,从81公斤瘦到73公斤。他是深度骑行爱好者,老给自己定目标,一个月骑行1000千米,开始吃减脂餐,去冲刺比赛拿奖……据我所知,他最多的一个月累计骑行800千米,吆喝大家去参加自行车活动的口头禅是:骑帅不骑快。为了被拍到帅气的照片,经常混迹于成都各大骑行活动。骑行中他负责给大家拍视频,也是他记录下了我成年后第一次骑车摔倒。
唱歌跑调的吟游诗人严大哥,一位爱家顾孩的好爸爸,一个开会说“川普”就结巴的“80后”,骑车一遇下坡就喜欢大声唱歌,说这是他独特的减压方式。十年前他是骑行爱好者,由于一次偶然事故摔断了锁骨,消停了十年,趁单车热立刻回归。不参加骑行活动借口最多的就是工作没完成,或者要陪家人。也是这样的严大哥,让我知道,原来在自行车领域,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专业知识。当然,也是他让我知道原来好的自行车还可以卖这么贵,骑行装备里最重要的是头盔……他简直是“安全监督员”,上路就念叨:双手不要脱把,不要随意变道,不要跟车太近……
群里的“女骑”占一半,平时穿着工作服的小姐姐们,一戴上头盔、骑上车,就是另一番风景。也可能因为是小姐姐,在远距离骑行的时候,总会有陌生人喊加油。最开始我以为是小姐姐们好看,后来仔细一想,大概是因为大家体力不支,表现出一副再累也要骑回终点的毅力,让路人敬佩吧。
关于骑行队的故事,有很多。比如大家喜欢称呼厉害的人Pro,时不时说今天休闲骑,一出门就变成速度比拼的拉扯局;也有开始开车保障媳妇儿骑行,最后自己“入坑”的总监;当然还有极力阻止大家买公路车,一到购物节立刻入手公路车的大师……
“戏精也对杠精也队”,我们的队名读起来像个绕口令,每次路人都会看好几遍才读明白。队长说,不管是“戏精”还是“杠精”,我们都各自发光,也不必去吹灭别人的灯。